生物磁场可能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由生物体中的电子传递和离子转移等过程引起的生物电流产生的电致内源生物磁场;另一种是由于生物体内的强磁性物质(如Fe3O4微粒)磁化后产生的磁致内源(生物体内原有的)或外源(从生物体外进入的)生物磁场。生物磁场的强度很微弱,如人体心脏活动产生的心磁场约10-10T,人体脑神经活动产生的脑(神经)磁场约10-10T,人体肺部吸入强磁性物质磁化后可产生约10-10T的肺磁场。测量这些微弱的生物磁场需要采用高灵敏度的磁强计(如超导弱磁探测传感器)。生物磁场随时间的变化称为生物磁图,它能提供关于生物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的重要信息。其特点是:磁探头不与生物体接触,可避免接触(如电极)干扰;可测量恒定的和交变的生物磁场以及不同方向的生物磁场分量;可测量生物磁场的三维空间分布;某些情况下生物磁图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因此,生物磁图可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上得到应用。为了满足生物磁学产业的发展,北京美尔斯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了超导弱磁探测传感器(亦称超导磁力仪或超导磁梯度全张量测量传感器),并测得了大豆、玉米等种子和粮食的磁性能,具有明显的磁异常和磁特征。
无线电波在海水中衰减严重,频率越高衰减越大。水下实验表明:MOTE节点发射的无线电波在水下能传播50~120cm。低频长波无线电波水下实验可以达到6~8m的通信距离。30~300Hz的超甚低频电磁波对海水穿透能力可达100多米,但需要很长的接收天线,这在体积较小的水下节点上无法实现。因此,无线电波只能实现短距离的高速通信,不能满足远距离水下组网的要求。除了海水本身的特性对水下电磁波通信的影响外,海水的运动对水下电磁波通信同样有很大的影响。水下接收点相移分量均值和均方差均与选用电磁波的频率有关。水下接收点相移分量的均值随着接收点的平均深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大,电场相移分量的均方差大小受海浪的波动大小影响,海浪运动的随机性导致了电场相移分量的标准差呈对数指数分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美尔斯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设计了一种高灵敏度,低噪声干扰的甚低频接收机系统,即超导弱磁探测传感器,已经应用于甚低频通信接收机。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商铺,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该信息的来源商铺所属企业完全负责。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
友情提醒: 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资质及产品质量,过低的价格有可能是虚假信息,请谨慎对待,谨防上当受骗。